过敏性接触性口炎

过敏性接触性口炎

概述:过敏性接触性口炎(allergic contact stomatitis)属Ⅳ型变态反应,是过敏体质者于局部接触药物后,发生变态反应而引发的一种炎症性疾病。义齿基托(甲基丙烯酸甲酯、镍铬合金、钴铬合金)、牙体充填物(银汞合金、树脂类)、嵌体(金、银)、牙膏、唇膏、口香糖、丁香油、碘剂等均可作为变应原使某些个体致敏,引发变态反应。这些反应中有的是直接接触引起反应;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接触中间产物致敏;也有的需经阳光照射才有致敏性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

病因

病因:过敏性接触性口炎多为Ⅳ型变态反应,或是以Ⅳ型为主的混合型变态反应。引起接触性口炎的原因分为原发性刺激因素和变态反应两种。前者因接触物本身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,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生病变,如强酸、强碱或其他有毒物质等。此种情况不属于变态反应口炎。变态反应性(过敏性)接触性口炎的接触物本身并不具刺激性。不是每个接触者都发病,仅过敏体质者发病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变态反应性(过敏性)接触性口炎的接触物本身并不具刺激性。仅过敏体质者发病,变应原(过敏原)作用于机体后,可使T细胞致敏,并大量增殖。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(过敏原),致敏T细胞就分化增殖,并直接杀伤靶细胞,或释放淋巴因子。引起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局部变态反应性炎症。反应发生较迟缓,一般经48~72h才发生反应。故称迟发型变态反应亦即Ⅳ型变态反应,但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往往不是单一型变态反应,而常是混合型,但总以某一型为主。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过敏性接触性口炎的临床特点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,一般经2~3天才出现病理反应,首先在接触部位发生病变,轻者黏膜肿胀发红,或形成红斑。重者发生水疱、糜烂或溃疡,甚至组织坏死。病变除在接触部位外,也可向邻近部位扩展。口腔科临床常见为修复材料引起的接触性口炎。一般在戴义齿2~3天后,与义齿基托相接触部位的黏膜充血、发红、肿胀。患者有灼热刺痛感。重者可形成水疱、糜烂或溃疡。若及时除去过敏因素,不带义齿。病变可于1~2周内好转。
    另一较常见情况为银汞合金或金属冠引发的过敏反应。临床可见银汞充填或金属冠的牙齿在相应部位的黏膜和牙龈上,黏膜发红,或有白色条纹状病变,患者有不适烧灼感或刺痛感,很少见糜烂或溃疡,此称为苔藓样变。除过敏因素外,有人认为金属在口腔中形成的流电作用与病变的发生也有关。
    口腔黏膜局部用抗生素软膏、止痛剂、含漱剂或化妆唇膏等亦有发生过敏反应者。在药物接触部位有瘙痒不适或烧灼刺痛。亦可出现肿胀发红,甚至糜烂、出血。与药物性口炎的临床表现相似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    1.可出现嗜酸粒细胞增高。
    2.斑贴试验  是诊断接触性口炎最可靠又简单的方法。国际最常用于斑贴试验的装置是铅制的小室,内径8mm,面积50mm2,容量20μl,贴在微孔胶纸上。用时将致敏原放在药室内,然后贴于背部健康皮肤上,经24h或48h,除去试验药室,20min后观察结果。连续4~7天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组织病理表现为急性炎症变化。可见组织水肿,血管扩张,有炎症细胞浸润。苔藓样病变时可见部分上皮粒层较明显,表层轻度过角化。

诊断

诊断:
    1.有可疑物的直接接触。
    2.病损发生突然。
    3.病损仅限于口腔皮肤黏膜接触区。出现充血、水肿、水疱、糜烂或溃疡,周界规则清楚,形态比较单一,有时皮损轮廓与接触物完全一致。去除接触物后病损减轻甚至自愈,再接触时又可复发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
    慢性萎缩性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又称义齿性口炎:①病损发生缓慢,病程迁延;②多发生于上腭部义齿承托区;③临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承托区黏膜发红,在发红的黏膜上可出现白色斑点或斑片;④涂片或唾液含漱浓缩培养,白色念珠菌可为阳性。

治疗

治疗:
    1.去除病因  消除并避免再次接触变应原。
    2.抗过敏治疗  一般对症处理未愈或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类药物,如氯苯那敏、阿司咪唑等以止痒、消炎。也可同时服用维生素C、钙制剂,严重的用10%葡萄糖液10ml静脉注射,1次/d。也可酌情使用皮质类固醇制剂。
    3.局部治疗  可用消炎、止痒、促进愈合的含漱剂或药膏。有大量渗出用:1∶20醋酸铝溶液、3%硼酸溶液。有感染征象用:0.1%依沙吖啶(利凡诺,rivanol)或0.02%呋喃西林溶液湿敷。

预后

预后:

预防

预防: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